美妈基地小说网 > 穿越小说 > 江山策之云谋天下 > 第二零七章 沉沉大梦里的往事
    檐上青瓦间滚落的雨珠子。

    “嘀嗒。”

    精准的落进了手腕上戴着银圈子的小姑娘捧着的木瓢里。

    她坐在小板凳上,冥思。

    雨后天晴,没让她生出一丁点喜悦,反倒像是徒增了她的烦恼,瞧那一脸倦意里夹杂着的不悦。

    小木凳旁摆着一个未开封的酒坛子,这是薛漓沨命人送来的沙城沧陵酒。

    大酒鬼好些时候不贪杯了,小酒鬼近来都在屋中捣鼓自己的事。

    蒙络搁下木瓢。

    抬腿,想要迈进门槛。

    一人毫不犹豫地出剑。

    “止步。”靠在门框上的女子轻轻晃晃手里的剑。

    再抬眼,那高颧骨的女子嘴角噙着的丝丝笑意,蒙络打了个寒颤。

    “别,我不进去,别笑。”她往后退了两步,这人一笑让她觉得心窝子凉飕飕的。

    被勒令不准到处滚泥地的蒙络又失去了屋子里的控制权。

    她的手指拈着细针。

    鸦黄瞥了一眼,“我手里的剑能在你出针之前把你的衣裳划破,那种碎成片片、丝丝缕缕的破。”

    “得得得,我好好守门。”

    “这才是小姑娘应该做的事。”鸦黄瞧一眼里屋。

    蒙络伸长了脖子,呢喃出声“神神秘秘的,想要做什么。”

    “做大事,小屁孩子懂个什么?”鸦黄一直是个话多的老姑娘,为什么加个“老”字,只因她一直自称年纪是这些小丫头比不上的,随意两个加起来都比不上。

    “你在这里,里边是谁撑起整个阵法?”蒙络不甘心地继续深挖。

    “小姐说自己能行。”

    蒙络仰起脸,“咯咯咯”地笑着。

    “要是我从窗格子里……”她指间是金芒微闪。

    鸦黄不知道自己是怎么回事,来到迷谷之后,就爱和这个半大的小姑娘吵嘴,谁也不服谁,“大可试试,是我的剑快还是你的人快。”

    蒙络瞅着这人提剑的架势,颇有一副钟馗收小鬼的气势。

    她耷拉下脑袋,回到了小板凳上,捧起木瓢,谄媚地笑起,“鸦黄姐姐,无根之水我收便宜些,十文一瓢。”

    鸦黄担忧地回望紧闭的屋门。

    一切都还好。

    随后在蒙络身边盘腿坐下,手中剑放在身旁。

    惹得蒙络双眼一亮,她以为鸦黄来讨她的木瓢子里的水,咂咂嘴说道“我可以再便宜些,八文钱。”

    鸦黄的手指虚虚地点中了她的嘴角,“你还未同我讲薛将军与虞姑娘的故事结局呢。”

    她背在身后的手微微动着,手心里握紧的一块小八卦镜有稍纵即逝的亮光,与屋里布下的阵法相合。

    额上渗出薄薄汗珠子的她不忘和蒙络讨要沙城故事的结局,谁教云岫不同她讲呢。

    蒙络的两指不住捻着,“预知后事如何……”

    鸦黄翻了个白眼,不情不愿地从荷包里摸了十数个铜板儿,尽数放到地面,用食指一枚一枚地点过去,到十个时,鸦黄的手一揽,将多余的收回了。

    “沉冤昭雪。”蒙络一边收了铜钱,一边吐出四字。

    “……”

    鸦黄起身,进了屋。

    她蹑手蹑脚地推门,待有一道刚好能侧身过一人的缝隙时,她进了里屋。

    屋中有阵法,是云岫和她费尽心力琢磨了好几日之后才施术而成的,为的是重现当年的景象,以灵识归于过去,但是无法改变任何结局。

    阵法当中盘坐的人,浑身已是湿透,像是被人当头倾下一盆凉水。

    “小姐,莫要逞强,要不让我去吧。”鸦黄手中的小八卦镜不住地震颤,这是她无法把控的事,若是要以身涉险,不如让她代替云岫。

    那人的双眼猛地睁开,似汇聚天地间所有光亮。

    她摇头。

    “快……成了。”

    甫一说罢这话,她的身子往一边倾倒,鸦黄上前一步扶着她。

    喃喃道“愿神庇佑你。”

    ……

    一场沉沉大梦。

    沙城,年久失修的城楼上是破败的旗子斜插。

    割面的狂风将黑黄的土墙上几面烂旗子吹得猎猎作响。

    不知这残存的小破旗是如何发出响声的。

    漫天的黄沙,从天幕笼罩而下,自认潇洒地覆在城楼上,普通人家户的屋顶上。

    这里的人裹着厚厚的头巾,只露出两只眼睛,脚下生风,奔走在萧索的大街上。

    突然响起的号角声。

    整座城在绵绵不绝的号角声里被唤醒。

    所有人都不由自主地聚到一个地方,处于惶恐的交头接耳中。

    “咚——”

    有人敲响了大街中摆着的大鼓。

    着官服的人拉开一张榜,榜上是一个寥寥几笔勾出的女子容颜,说不得美或是不美,这种张榜寻人的事儿,哪能有美的?每个人看一眼便记住了她坚定而冷漠的目光,画师是见过她的,因故将她的神韵全数集中在了那双冷冷的招子上。

    “是谁啊?”

    “这是……”

    “你不知道吗?”

    “三皇子……嘘……”

    正叼着一卷白纱自己缠绕着手腕的男子,高大,挺拔,如刀削过的面庞和全天下唯一一个可以穿明黄色衣裳的男人年轻时候非常相似。

    三皇子,元清渊。

    他的得力属下在卖力地宣扬榜上女子的可恶之处。

    “三皇子救你们于水火之中,这恶妇竟然屡次行刺!”

    这是在沙城动乱之后。

    风沙很大,曝露在外的皮肤受不住一个时辰以上的吹拂,一个时辰之内,皮肤会因干燥且有棱角的黄沙而龟裂出一道道血口子。

    围观的人将自己藏进严实的黑斗篷里,小心地正了正头巾。

    已成习惯的动作。

    他们眯起眼仔细辨别这女子的相貌,怎样都想不出这女子的心肠如此歹毒。

    谁也不知,被他们嘴上拎着挂着的女子此时正在隔了几条街的小院子里。

    院门紧闭。

    “姑娘,你可算是醒了。”

    见孟寒初睁开了双眼,苏翊不由地松了口气。

    “颍川,颍川……”

    她呢喃在口中的却是另一个人的名字,要是别人看见了,定会觉得苏翊是那热脸贴冷屁股捡了个心里头揣着别人的姑娘回来自找没趣。

    他不禁摇了摇头,这姑娘脑袋甚是不清醒,双眼之中似有一层薄雾,应是还没醒吧。

    “那姑娘,我要为你换药,得罪……”说罢,苏翊别过脸去,小心地拉开被褥,将手缓缓伸向孟寒初的领口,正要扯开领口时,手腕处被人钳制住了。

    忽地一把精致的匕首抵住了他的脖颈,匕首尖子刺破了薄薄的皮肤。

    他不敢再轻举妄动,小心翼翼地说道“姑娘,能否先把刀放下……”

    “好你个登徒浪子!”这时候的孟寒初才是真正的清醒了,睁大眼睛警惕地环顾四周,而后将目光锁定在苏翊身上。

    视物模糊……

    她晃晃脑袋,她觉着她的眼睛肯定是因了沙城四处疾走的风沙才变成这样的。

    “姑娘,我想你是误会了,在下苏翊,路过西街时将已晕厥过去的姑娘救下,刚才只是在下欲为姑娘换药,并非要轻薄姑娘。”

    孟寒初收了手,认真地打量着眼前的男子,看不大真切,但依稀能辨出一袭不染俗尘的白衣,嘴角有一抹温温柔柔的笑,他左手还端着药碗。

    记忆回到昨夜,刚才真是误会了他。

    “姑娘若是还是觉着累,便歇息吧,这是我在沙城里的居所,虽不大,但能予姑娘一处清静。”苏翊收起白纱布拿着药碗正欲退出房内,却被孟寒初猛力拉扯住。

    “你是宋颍川对不对?你改了个名叫苏翊就想糊弄我。”孟寒初紧盯着他的眼睛,一字一句地说着,可是她压根看不清眼前的人是谁,不大清楚的轮廓像极了那个人。

    苏翊嘴角的笑容凝固了,他的观念很老旧,老旧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足以概括,他的一切都属于父母授之,包括这个名字。

    义正言辞地说“在下自打娘胎里出来便叫苏翊,并非姑娘口中的宋公子。姑娘怕是认错人了。”

    “这不可能!”孟寒初眼里噙着些许泪光,“你的脸,你的眼睛,你的……对了,还有你右手臂上的胎记,定是错不了的!”孟寒初抓起他的右手往上捋袖子,一张脸凑近了,眼睫毛刷到了苏翊的手臂,却还是没有瞧见她口中说的胎记,她在一瞬间失了神,白了脸色。

    苏翊勉强地扯起一个笑,“宋公子可是姑娘的心上人?可惜在下没这福分,不能成为宋公子。”

    孟寒初不语,苏翊朝着门外走去。

    “等等,”孟寒初轻咬嘴唇,“你的声音很好听,比这世间大多人都适合歌唱。”

    “谢姑娘抬举。”

    她自十四岁后便无多话,如今瞧见了这与他相像之人竟如此多言,真是不该。

    当年,她还在师父门下习武,门中弟子都欺她是个女儿身,唯有宋颍川处处护着她,她是最小的师妹,他是年长的师兄。

    一日日地成长,她开始加入了师兄弟的比试之中,他是师门的骄傲,门中能打败他的,只有她。

    武林大会的召开,傲气的她甫一上场便输给了一个造诣颇高的老者,而他接下败局力挫多名前辈。

    擂台下,各路英雄为宋颍川叫好,宋颍川只是转过头,他说——寒初,我赢了,你高兴吗?

    她始才明白,曾经的骄傲都不过是宋颍川让与她的,那些虚荣,都是骗局之中的镜花水月,实际上触不得,碰不得,像泡沫,一点便破。

    她气得开始骂宋颍川混蛋,宋颍川也听得她骂,随后,跳下擂台,一把拥住她。在她耳边对她轻声说“小师妹,这世上只你一人可打败我,身心皆陷于你。”

    寒初随即双颊通红,奈何她怎么挣扎,也挣脱不开宋颍川的怀抱。

    期年之后,宋颍川无故失去踪迹。

    算起来,如今,是找他的第四个年头了,不知他还好吗?

    “姑娘,院内阳光甚好,出来走走罢。在下已为姑娘添置了些换洗衣物,就放在姑娘房门前。”苏翊清澈的声音生生撕裂开孟寒初的幻想,将她唤回了现实。

    “有劳公子了。”凉凉的语调,一如她的名。

    “姑娘见外了。”

    孟寒初慢慢地下了床来,果真在门前找到了上好的新衣,缓缓合上门,双眼瞪大凑得极近,挑了件最为素净的换上,再开门时,只见苏翊端着一盆清水。

    “在下为姑娘打了些清水,姑娘可以梳洗下。”

    孟寒初接过铜盆,手一颤,盆中清水尽数倒在两人身上,“咣当”一声,铜盆落地。

    “抱歉。”

    “无碍,姑娘身子弱,是在下的错,不应让姑娘端盆。”苏翊拾起铜盆,略带自责地说着,“姑娘再去换一身干净衣裳。”

    孟寒初看着苏翊的背影微微有些发怔,不是他,为何要待她如此好?

    “姑娘,为何还不换下这湿了的衣裳,是在下买的不合姑娘的意?姑娘要为自己着想,身上还有箭伤,切莫着凉。”苏翊依旧是刚才那身行头,又端来一盆清水。

    孟寒初的心颤了颤。

    苏翊见她久久不应,兀自放下盆便离去。

    寒初在苏翊这临时居所养伤数日,伤势也好了个七七八八。

    “苏翊,你在那做什么?”屋内传来一声不算娇柔的呼唤。

    苏翊连忙应了一句,却不想她已走了过来,这几日她的眼睛在他的医治下好了许多,基本能视物。

    “苏翊,你在藏着什么?”孟寒初盯着他背在身后的手。

    “没有什么。”

    “孟姑娘,”门外传来一声娇唤,“你可在?”

    孟寒初快步走到门前,拿开门上横木。

    “孟姑娘,有人托我将这封信交到你手上。”隔壁住的姑娘将信递给她的时候不忘朝门内看了几眼,苏翊瞧见了便冲她笑笑,她羞得以手巾遮脸。

    孟寒初将门关上,小心地拆开信件,取出内中物事,眼色黯淡了下去。

    花枝,飘落。

    鸟羽般的枝叶,蓝绿交杂的叶片与枝丫交界处有一朵朱红小花,一枝翎羽花上串了一溜儿小花。

    一张纸从指缝间翻飞而去。

    苍白如雪。

    孟寒初快速弯腰拾起,藏于袖中。

    转身之时,只见苏翊捧着她的剑。

    默然多时,她接过剑,一去不顾。

    苏翊只得看着手掌上被剑拉出的伤口痴痴地笑了。

    是夜。

    浓墨一般稠的夜幕。

    苏翊打开房门扑鼻而来的却是满满的血腥味。

    “颍川……”寒初倒下时,一如当初未清醒时,喃喃有语,声声唤着他。

    意识逐渐涣散的人儿瘫倒在他怀里,他只得打横抱起她往里屋走去。

    “今日你用了,这世间便没了。”苏翊捏着一颗丹药喃喃自语着。这是他祖父留给他的丹药,曾言他定是个风流种子,怕为人所害,故留下保命灵药一颗。今日孟寒初伤势颇重,若是不救她,怕就没了。

    烛火摇曳,映在墙上的人影不住晃动,他在摇头。

    “孟姑娘,你可知……”他叹了口气,没有下文,父亲教导他,女儿家清白最为重要,他虽是医者,但也要遵从父亲的训诫,且……心动的时候,其实他很清楚。

    孟寒初的伤在苏翊一力救治下,有了些起色。又是多日的不眠不休,苏翊日渐消瘦,而孟寒初的面色开始红润起来。

    又过了几日,孟寒初终于可以下床走动了。

    院子里找不着苏翊,她绕到了屋后,一间香雾袅袅的小屋里传来阵阵低语。

    孟寒初走近往里瞧,才发现是苏翊跪在屋内,她的视线往上稍移,是曾经的名医苏戊的牌位。

    “咚。”空铜盆落地的声音惊起了桠杈上的鸟。

    苏翊忙开门查看,发现是她,不禁苦笑。

    “苏翊,你是……”

    “是。”苏翊无奈地点点头。

    他琢磨了良久,带着不确定小心询问道“寒初,随我回迷谷吧。”

    “好。”她也觉如今太苦,若是梦的话,她希望接下来是平淡干净的生活……

    “就算你把我当做他,我也认。”

    孟寒初带着些悲痛的神色说道“那日,我受伤正是因为……”

    苏翊以指覆上她的唇,“我并不想知道,我先回房了。”

    正是因为我见到了他……寒初终是未能说出口。

    旦日。

    “圣旨到……”久未有客临门的苏家小院,迎来了宫内太监手捧的上好的绫锦织品。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孟家寒初,妄图刺杀当朝皇子,实乃大胆!今赐白绫三尺。钦此!”

    孟寒初朝传旨太监及他身后的人重重磕了三个响头,接过了白绫。

    那人只是淡然一笑,仿若这世间万事皆与他无干,这多年的情分也就此了了。

    苏翊捏紧了拳头。

    她口中念念不忘的人,她一直不知道是当今圣上最为器重的儿子,元清渊,字颍川,以第一个朝代的都城赐予他作字,这人当真是揽尽帝王之爱。

    白绫抛上梁,转头对苏翊灿然一笑,“终究是毁诺了。”

    蹬掉木凳,她也不愿再挣扎。

    “寒初,你终究是只记着他的。”

    元清渊拂袖而去,仰天大笑,那三尺白绫,是他特地央求父皇赐下的,年幼时寻的乐子,真有人愿意相信。

    元清渊顿住脚,回头对苏翊说道“听闻阁下医术好,能活死人,生白骨否?”

    后来,在迷谷里陡峭的山药上的小医庐关了门。

    在医庐的旁边,多了一座无碑之墓。世人皆传此乃济世大夫苏氏之妻,是沙城某户贫苦人家的女儿,但苏大夫钟情于她,爱妻亡故,痛心立志,医不好自己,谈何医人?

    ……

    云岫倏而睁眼。

    长吐一口气。

    “鸦黄,我们得去看看半山腰的好风光。”